局部仍超40℃!“副高”再次西伸北抬 山东将再连续热7天
7月7日、8日,山东中西部地区迎来降雨,高温天气有所缓解。不过,未来一周,山东内陆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局部仍40℃以上。
7月7日、8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暂时东退,在此过程中,其西北部逐渐移至山东的中西部地区。而其西北部有西南暖湿气流,因此带来降雨,也使得山东的高温天气有所缓解。
不过,7月9日起,副热带高压将再次西伸北抬,山东将再次受其主体控制。而其主体盛行下沉气流,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因此,高温天气将有所加强。山东省气象台于7月9日06时00分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9日最高气温,济宁、德州、滨州和鲁中地区37℃左右,南部沿海地区28~31℃,其他地区33~35℃。10—11日最高气温,菏泽、济宁、鲁西北和鲁中地区37~39℃,局部40℃以上,其他地区33~36℃。12—15日,山东高温天气将进一步发展,建议做好能源保供和防暑降温等工作。
展开全文
“这次,副热带高压不会很快地东撤或者南退,我们会一直处于其控制之下,也就是说日最高气温都会在37℃以上,部分地区会达到40℃以上,还是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防暑降温。”济南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郑丽娜认为。
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9日白天到夜间,全省天气晴间多云。鲁西北地区南风短时北风2~3级,其他地区南风3~4级。夜间最低气温:鲁中山区和半岛地区24℃左右,其他地区26℃左右。最高气温:济宁、德州、滨州和鲁中地区37℃左右,南部沿海地区28~31℃,其他地区33~35℃。
10日白天到夜间,鲁南地区天气多云间阴局部有雷雨或阵雨,其他地区天气晴间多云。鲁南地区偏东风3~4级,其他地区南风短时北风3级左右,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9级。夜间最低气温:鲁中山区和半岛地区24℃左右,其他地区26℃左右。最高气温:菏泽、济宁、鲁西北和鲁中地区37~39℃,局部40℃以上,南部沿海地区28~31℃,其他地区33~36℃。
11日白天到夜间,鲁南地区天气多云间阴局部有雷雨或阵雨,其他地区天气晴间多云。鲁南地区偏东风3~4级,其他地区南风短时北风3级左右,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9级。夜间最低气温:鲁中山区和半岛地区23℃左右,鲁西北地区27℃左右,其他地区25℃左右。最高气温:菏泽、济宁、鲁西北和鲁中地区37~39℃,局部40℃以上,南部沿海地区28~31℃,其他地区33~36℃。
如何应对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起的急性疾病,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应对中暑需遵循 “快速降温、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及时就医” 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一、识别中暑的不同程度
首先需判断中暑的严重程度,以便采取对应措施:
先兆中暑: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8℃)。
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升至 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表现为高热(体温≥40℃)、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惊厥、谵妄),若不及时救治可能致死。
二、针对不同程度中暑的处理方法
1.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立即降温、补水。
迅速转移至阴凉处: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地方(如树荫下、空调房等),解开衣物,利于散热。
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皮肤(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或用风扇、空调加速散热(注意避免直接对着冷风吹,防止受凉)。
若患者无恶心呕吐,可适当用凉水擦拭全身,或用冰袋(裹毛巾)敷在上述大血管部位。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让患者饮用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比例约为 1 升水加 1~2 克盐),少量多次饮用(每次 100~200 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呕吐)。
若患者有呕吐症状,暂不强行喂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补充。
观察与休息:让患者平卧休息,密切观察体温、脉搏、意识状态,若 1 小时内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
2. 重症中暑(尤其是热射病):立即急救并送医。
热射病属于急症,需分秒必争:
快速降温(核心措施):
脱去患者衣物,用凉水浸泡的床单包裹全身,或直接用凉水喷洒身体,同时用风扇强力吹风(目标是在 30 分钟内将体温降至 38.5℃以下)。
若有条件,可将患者浸入 20~25℃的水中(仅头部露出),但需注意患者意识,避免呛水。
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可能刺激皮肤或导致酒精中毒)。
维持呼吸与循环:
若患者意识不清,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禁止强行喂水: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呕吐或意识障碍,强行喂水易导致窒息,需待医疗人员到场后通过静脉补液。
立即送医:拨打急救电话(如 120),告知医生 “热射病”,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途中持续降温(如打开车窗、用湿毛巾敷额头)。
三、预防中暑的关键措施
应对中暑的最佳方式是提前预防,尤其在高温天气(气温≥35℃)或高湿环境中:
减少暴露时间:避免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做好防晒措施(戴帽子、太阳镜、涂防晒霜),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
及时补水补盐,即使不渴,也应每 1~2 小时饮用少量含盐清凉饮料,避免过量饮用纯水(可能导致低钠血症)。
增强身体适应力: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前,逐步增加活动强度,让身体适应热度;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
特殊人群防护:婴幼儿、独居老人等需专人照看,确保室内通风凉爽;高温作业人员需定时轮岗休息,配备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总结
中暑处理的核心是 “快速降温、补水补盐、重症急救”。先兆和轻症中暑可通过现场处理缓解,但若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重症表现,必须立即就医,不可拖延。高温天气下,做好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闪电新闻记者 何则伟 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