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离国2天,鲁比奥终于找到见面机会,中方有言在先,做不到4字免谈
东南亚正陷入罕见的地缘政治动荡期,缅甸内战导致超4000名平民逃往印度,泰柬边境冲突升级至联合国介入,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则抓住这一时机,于7月8日启程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试图在东盟外长系列会议上打开对华博弈的新局面。中国外长王毅也将在7月10日至11日出席同一会议,中美高层是否会在东盟主场正面交锋?答案即将揭晓。
鲁比奥此行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一步。按照美方说法,他此行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重申美国对“自由、开放、安全的印太地区”的承诺,实质是加大力度推进排他性军事同盟;二是与东盟国家讨论贸易与安全问题,尤其是落实特朗普政府对缅甸40%、泰国和柬埔寨36%的关税威胁,迫使这些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对美让步。
鲁比奥(资料图)
然而,东南亚国家早已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和“战略承诺”两面手法感到警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指出,美国的“印太优先”战略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主流意愿相违背,其围堵中国的企图正面临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鲁比奥与王毅的潜在会晤备受关注。今年1月24日,两人曾有过一次激烈交锋。当时鲁比奥在电话中指责中国“胁迫行为”,王毅则直接驳斥美方背弃承诺,并以“好自为之”四字作为警告。这四个字并非随意使用——鲁比奥长期在涉疆、涉港问题上推动反华议案,已被中国两度制裁,包括冻结在华资产和禁止入境。尽管制裁未明确禁止在第三国会晤,但中方已明确划出红线:若鲁比奥在台湾、南海等问题上继续挑衅,会晤将毫无意义。
展开全文
鲁比奥(资料图)
东盟国家夹在中美博弈之间,处境微妙。缅甸军政府与民地武的冲突已持续数月,超4000名难民涌入印度,而美国仅象征性呼吁“停火”,却未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泰国和柬埔寨的边境争端更因泰国总理佩通坦被暂停职权而激化,洪森虽暂时占据上风,但泰国军方强硬派已明确表示将在联合国边界委员会会议上采取更强硬立场。美国试图利用这一乱局分化东盟,但东南亚国家更担忧的是美方“安全依赖与经济施压”的双重陷阱——特朗普政府对钢铝产品加征的高额关税已重创日韩经济,如今同样的手段正对准东盟。
中美外长是否会在吉隆坡会面?目前尚无官方确认。但美国财长贝森特已公开喊话,希望在未来几周内与中国启动第三轮贸易谈判。这表明美方仍有缓和关系的需求,而鲁比奥若想促成会晤,必须首先回应中方的核心关切:停止关税威胁、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东盟国家主权。否则,所谓的“面对面会谈”只会沦为一场政治表演。
佩通坦(资料图)
从历史经验看,中美高层互动往往遵循“行动换对话”的逻辑。王毅在1月通话中已明确划出底线,而鲁比奥若继续无视警告,在台湾问题上炒作“胁迫”叙事,或在南海问题上煽动对立,那么即使双方短暂同框,也无法改变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现实。反之,若美方能在关税、台湾问题上展现诚意,东盟国家或许能成为中美合作的桥梁,而非博弈的牺牲品。
当前局势下,东盟国家更希望扮演平衡者角色。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近日表示,东盟不应被迫选边站队,而应推动中美“和平共处”。这一立场反映出地区国家的普遍焦虑:美国的关税大棒和军事承诺看似诱人,但中国才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中美对抗升级只会让东南亚沦为大国竞争的战场。
王毅此次离国2天,正值中美关系关键节点。鲁比奥能否抓住机会实现“破冰”,取决于他能否真正理解“好自为之”的深意。对中方而言,东盟不是博弈筹码,而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对美国而言,若继续将东盟视为遏制中国的工具,其“印太战略”终将沦为自我孤立的闹剧。答案很快就会揭晓——7月10日至11日的吉隆坡,或将见证中美新一轮外交角力。
评论